主页 > 教学科研 > 校本科研 >

赏析歌舞剧《一个士兵的日记》

时间:2016-12-01  作者:吕青蓓  点击量:

  赏析歌舞剧《一个士兵的日记》
吕青蓓
 
 
                                  引言
    歌舞剧是舞蹈中的最高形式,它高度地概括了舞蹈艺术的各个方面;歌舞剧音乐也是音乐中的高级形式,它们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的创作和表演都是与音乐相结合来进行的,因此,我们对舞剧进行分析,进行总结性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历史负于我们的神圣使命。【[1]
 
    一、歌舞剧内容简介
 
    《一个士兵的日记》在“解放军第八届全军文艺会演”中荣获了剧本、总导演、编导、创作、表演、舞美等大奖,是解放军总政歌舞团音乐舞蹈剧整台晚会以一个士兵的日记为线索,采用18个互相关联又各自独立的歌舞片段结合,层层递进。展现了一个士兵从参军到退伍的心路历程。身穿军装告别亲人入伍时的时刻,营房中与战友亲密无间的情谊,对退伍老兵的恋恋不舍,大演习结束后思念家人的柔肠,党旗下握拳宣誓的心潮涌动,行军途中刻骨铭心的使命感,战斗前夜沸腾的激情……一幕幕场景,既有金戈铁马般的威武,也有亲情友情的细腻。一名普通士兵跌宕起伏的心情,渗透在日记的每一页每一行中。
    本剧取材于火热多姿的军营生活。编导们不畏现实军事题材创作的难度,几下部队,知难而进,直面当代军队建设,直逼当代军人情感,大胆探索,大胆抒写,从上千篇士兵日记中进行提炼概括,以严谨完整的架构和威武雄壮的气势,描写了一个士兵从参写到退伍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从而着力表现有着强烈责任感的当代军人面对新军事变革挑战,始终保持“打得赢、不变质”的军人本色;“热情讴歌广大官兵努力实现质量建军和跨越式发展的坚实信念,献国防的崇高精神和豪迈,这部选材大主题,创作大写意,编导大手笔,舞美大制作,正面反映当代军人战斗生活和精神风貌的全景式歌舞作品,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军旅风情,蕴意深刻,弥足珍贵,实属近些年来所罕有”。【2】
    二、剧中音乐分析
    本剧中,有许多优秀音乐作品,本文仅对歌曲《芦花白时》进行分析。
    “芦花白,芦花美。花絮满天飞,千丝万缕意绵绵,路上彩云追。
    追过山,追过水,花飞为了谁,大雁成行人双对,相思花为媒。
    情和爱,花为媒,千里万里梦相随,莫忘故乡秋光好,早戴红花报春晖。
    情和爱,花为媒,千里万里梦相随,莫忘故乡秋光好,
    早戴红花报春晖,莫忘故乡秋光好,早戴红花报春晖。”【3】
多美的歌词,幽幽地丛生在苏北地区河荡边的寂寞的芦苇,当那些白色的芦花在秋天越来越高的天空下飞扬起来,一个女孩走在山坡上,可是他即将远离她,要加入革命的队伍,词作家把“芦花”“大雁”“秋光”“红花”等景物连接成一个个情感符号是一首旋律优美感情真挚的歌曲描写芦花歌颂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仅用八句歌词就把一个姑娘送郎参军时既恋恋不舍又期盼情哥哥在部队早日立功的心情刻画得细致入微。歌曲的旋律纯朴、优美、情真意切。作曲家巧妙地运用了6/8的节拍,使音乐舒展而又流动,既富有民族特色又充满时代气息。尤其是歌曲后半部高潮段落的旋律,层层向上展开听起来婉转悠扬、荡气回肠。
    三、剧中舞蹈分析
    在此,选择三个颇有代表性的舞蹈作具体分析
    本剧是表达士兵拉练的舞剧,用《士兵与枪》的舞蹈来表明士兵与枪的亲密关系。
   (一)舞蹈《士兵与枪》
    《士兵与枪》是张继钢创编的,本作品抓住了军旅生涯中两个最具象征与代表意味的形象——“士兵”“枪”,在阳刚豪迈的音乐旋律中,士兵们执枪而舞。先是5名士兵单独的“舞功”展示,时而如龙争虎斗,时而单腿蹬天旋转,时而后仰抱腿金鸡独立;随后24名战士持枪排列,逐次挥枪、冲杀、腾跳,整齐而变幻的动作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传递着张力十足的动感与雄浑之美。最后士兵们又排列成三角阵形操练,动作整齐几乎丝毫不差,如同仪仗队检阅般漂亮利索。
“编舞是一种艺术,一种舞蹈的创作艺术”。【5】在对武器的情感倾注中揭示军人使命的《士兵与枪》。总政歌舞团的男子群舞一向有口皆碑,而张继刚领衔编导的《士兵与枪》的出现,再一次以它威猛的气势,男性的雄风,将观众倾倒。这个舞蹈主要是通过士兵在平日里对手中武器的爱惜和熟练掌握,以及对手中武器所产生的谁也离不开谁的情感刻画,塑造出在伟大的新军事变革中,弘扬光荣传统,肩负时代重任,阔步迈向未来的中国军人形象。
    (二)舞蹈《走出荒原》
    在本剧中,士兵拉练到了红军曾经走过的荒原地带。荒原的故事是连长讲给我们听的,故事如下。
(音乐舞剧《一个士兵的日记》现场实况)
士兵朗读:   6月5日晴
    我们走在茫茫的荒原上,入伍的第一天我就知道,我们是光荣的红军团。当年红军的先辈们,就是从这片荒原上走过去的。是啊,荒原!云雾缭绕,一望无际。听这儿的老乡说。一直到今天每到风起雨落的时候,还能听到从荒原深处有呼着喊着追赶队伍的声音。据说他们中间还有女军人,还曾经为了继续长征,忍痛留下过孩子,是当地乡亲们把这些孩子养大的。荒原,在这荒原上依然有红军留下的血脉。
接舞蹈《走出荒原》
    草地上只有红军夫妇和他们的孩子,开始时,父亲被对母子,母亲做地府看孩子,看到孩子的小眼睛,“啊!他在冲着我们笑呢!”母子开始逗乐,父亲也反复穿过女红军腹下与孩子一起逗乐,三个人的形成了一条叠加的直线,舞蹈表现是以两个大人为主干,实际上是一个三人舞的结构,红军父母为一方,孩子是重要的难以割舍的另一方,父亲从女红军手接过孩子,是想要遗弃自己刚出生的孩子,觉得十分虐心,手举着孩子四脚朝天,连续侧身滚翻。女红军结果孩子,坐呼天抢地状,左后不得不丢弃孩子,此时父亲拉着女红军的走,而女红军不想离开,二人作了一个意愿相反的双拉手的反向弓型造型,最后女方挣脱,在地面上作了一个十分痛苦分腿叉开生孩子的姿势,站于孩子身边,女红军做了一个女托男的男倒立双人造型,男倒立手伸向孩子,然后二人倒置,男托举女倒立手伸向孩子,难舍难分。
    在逐渐加快的坚定有力的音乐中,男以连续的拉腿蹦子大跳,急速旋转表示坚定跟党前进的决心,然后男抱女,女抱孩子,形成向上一直线的叠罗汉动作,好像要把自己的孩子献给壮丽的解放事业。在男的怀抱中,女下腰放下孩子,但又左右挣扎扭向孩子。最后在孩子的身边,女做了双手撑地单腿倒踢紫金冠的控制动作,脚尖扔指向自己的孩子。最终这对红军夫妻,静静的把孩子房在了干燥的高坡上,互相搀扶着走向天际。
    荒原依然肃静,但红军播下的崇高精神却永远屹立不倒,与世长存。雪落无声是美,大象无形尤美,它能让人过目之后还在慢慢的品味和咀嚼。【6】
   (三)舞蹈《天堑》
    背景:在本剧中一群女兵在跨越障碍,执行艰巨的军事任务。
    在一个寒风凛冽的早晨,一群女兵艰难的向前方前进,尽管天气是多么的恶劣,她们在峡谷上空若隐若现一直拉着绳索攀岩着,摸索着,缓缓前行,似长蛇蜿蜒前行在大家相互的帮助下,最终过了这个坎,集体走过了这天堑。编导从部队演习训练攀缘跋涉、摸爬滚打等生活状态中提练加工,形成刚柔相济、飒爽新颖、富于现代意味的舞蹈语汇,表现了女兵们勇敢顽强、苦练精兵的时代风貌。在挑战体能极限中展现当代女兵青春风华。《天堑》的情节是,在实战演习中女兵分队只有跨越横亘在前进路上的天堑,才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到达指定的阵地。天堑是惊险的,女兵的体能是有限的,这一舞台假定同样显得十分尖锐。“它要求编导和演员必须从生活出发,编出和跳出生活的实感,才能打动人心。”【7】可贵的这群女演员表演中,四肢着地两腿探索着向左右伸展、以示艰难攀爬的舞蹈意象;借助绳索、岩石和枝柯以及手手相牵组成人链向上攀登的舞蹈意象;抑或从陡峭的悬崖跌落深谷的舞蹈意象,均能从精神到肢体乃至每个细胞,都饱蕴力的质感和力的刚度——征服天堑也同时征服自己。
“美出自力,力出自真,洗尽铅华,除却虚假和作秀,才能把人带入真正的审美境界”。【8】如果说 《走出荒原》的特点是“沉”,这个舞蹈的特点则是“力”。表现的是一群身穿野战服的女兵翻越险峻山崖,挺进敌军后方的过程,将近50人的群舞刚中有柔,让人产生新颖悦目的美感。体现了军人特有的节奏和速度,具有独特的视觉冲击力。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歌舞剧《一个士兵的日记》欣赏,重点是对歌曲《芦花白时》音乐分析,舞蹈《士兵与枪》、《走出荒原》、《天堑》主题思想和动作分析,使我对歌舞剧主题思想、内在魅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音乐创作、舞蹈编导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这将对我今后舞蹈创编工作有很大的启发借鉴意义,值得我认真学习,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张丽民.舞剧音乐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21
[2]朱嘉禾.军营文化天地[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5:33-34
[3]雷佳.《芦花白时》.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发行.2005.
[4]于平.风姿流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66-67
[5]卡琳娜·伐纳著.郑彗彗译.舞蹈创编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6]朱晓峰.舞蹈《走出荒原》赏析.艺海[J].2013(04):88-89
[7]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 [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88
[8]刘正.新时期“最可爱的人”走上舞台--大型音乐舞蹈《一个士兵的日记》来泸献演侧记

链接
扫黑除恶举报热线:
联系我们

湛江市霞山区培正学校 
Copyright © 2016-2025 湛江市霞山区培正学校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